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甘肃省高校新工科建设方案》的通知-雷火电竞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建设,深入推进我省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创新,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产业兴省、工业强省,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迎接新一轮产业变革对未来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紧紧围绕省第十四次党代会 精神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要求,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为抓手,深化工科人才培养改革,提高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一批卓越工程师,为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和实施“四强”行动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科人才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政治意识、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着力 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大国工匠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卓越工程人才。

       坚持统筹协同。统筹好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理论和实践、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和科研,深化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工农”“工文”“工医”协同发展,着力构建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新格局。

       坚持重点突破。明确新工科建设目标、重点内容、落实举措、评价方式和保障机制,集中力量突破工程教育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持续改进,迭代创新,努力形成高水平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

       三、建设目标

       以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高校为重点,全面推进新工科建设,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到 2027 年,建设 1-2 所高水平新工科示范高校、10-15 个现代产业学院、30-50 个新工科专业点、100 门左右新工科关键领域核心课程和一批产学研合作基地、产教融合基地和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等。形成具有甘肃特色的新工科建设新范式,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高校面向当地产业的技术创新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为甘肃“四强”行动和产业赋能行动提供急需的卓越工程人才支撑。

       四、重点任务

       (一)强化新工科理念引领。组建甘肃省高校新工科教育研究中心,建设新工科教育理论研究团队,每年立项支持30 项新工科教育研究与改革项目,探索工程教育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推动工科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立项建设 100 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强化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法治意识、生态意识等,将科技史教育、工程伦理教育等融入教学过程。

       (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围绕国家“两新一重”战略布局和甘肃“四强”行动,聚焦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调整学科专业布局结构,着力服务我省培育千亿产业集群、打造百亿园区。新布局建设 30-50 个甘肃急需紧缺和交叉融合新工科专业点。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核技术等新技术和智能制造、集成电路、 生物医药、新材料、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相关学科专业。升级改造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能源电力、煤炭清洁等传统产业相关学科专业。

       (三)构建新型课程体系。依据产业技术发展调整教学

内容,坚持“能力目标”反向设计,构建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工科大类科学课程、多学科交叉核心课程、先进工程科学技术选修课程和素质教育课程为模块的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将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行业对人才能力素质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推动教师将学科新进展、科研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建设 100 门左右具有甘肃特色的新工科关键领域核心课程。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推进跨专业、跨学科融合, 加强综合性、设计性课程建设。

       (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工程教

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工科专业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 验室、虚拟教研室、智能教学一体化服务平台。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理念,坚持问题导向,构建线上线下融合 探究型教学形态,积极开展混合式、项目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模式改革。高校设立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学分,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探索实施优秀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推动本科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早进团队”。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强化工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推动学生参加“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各类各级学科专业竞赛。

       (五)加强优质师资培育。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高校制定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鼓励高校引进一批知识渊博、工程经历丰富、综合素质好的高水平教师。推动高校选派骨干教师到优质企业实践(挂职)锻炼。加强与产业界联系,选聘一批企业高层管理、技术骨干到学校担任兼职导师或授课教师。加强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建立系统化、常态化教师教学培训机制。加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鼓励教师参与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打造一批高水平教学团队。联合省内外大中型企业,共建一批工科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培训基地。

       (六)深化协同育人。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和

校友全方位、全过程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政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改革。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推动高校与行业龙头企业、科技产业园、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共建半导体材料、氢能储能、核能、智能 制造等 10-15 个现代产业学院,共建一批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工程实践教育基地。鼓励企业与学校共同研究开发新工科课程、教材、案例库等,将产业最新前沿理论、实践成果纳入教材。鼓励高校开设新工科实验班,在全省建设 1-2 个高水平新工科示范高校。

       (七)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高校从青年博士教师中选派科技联络员,深入优质企业和基层单位开展“入企入社”科技创新活动。聚焦做大做强工业、服务产业发展, 推动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高水平大学建设新材料、新型储能、氢能、石墨烯、量子信息、核产业等未来技术学院。推动高校联合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培建一批重点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一批重大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突破生力军, 联合开展传统产业、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八)完善新工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发挥省高校工科

类专业教指委的作用,指导高校加快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构建工程教育质量管理框架,完善教学全过程管理、教学基本建设全要素质量标准。健全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培养过程关键环节等进行常态化评价机制,完善对工程教育质量实施同行专家、教师、学生等多元化评价机制,形成工程 教育制度保障、过程监控、精准反馈、有效跟踪、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体系。

        五、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高校要成立“四新”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新工科建设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资源配置和条件保障。要设立新工科建设组织机构,优化校内协同联动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建立任务台账,确保 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二)加大建设投入。统筹各方资金资源,支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等重大改革,加大对高校的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和师资培训、教学改革等专项经费投入。高校要加大国家、省、校政策的衔接、配套和执行力度,设立新工科建设专项经费,完善激励机制,将新工科建设项目或成果纳入职称评聘、评奖评优、荣誉表彰、内部绩效分配等方面。

       (三)建立督导机制。高校要制定新工科建设实施方案,

定期评估,强化过程管理。省高校工科类专业教指委定期开展督导和评价反馈,省教育厅将督导结果作为重大项目申 报、经费支持等评价依据,督促我省新工科建设落地见效。

       (四)加强宣传推广。每年举办新工科建设论坛或推进会,总结建设经验和成效。高校定期发布阶段性工作进展, 产出一批标志性建设成果,对典型案例进行总结和宣传,形成可复制、能推广的新工科建设甘肃范式。


融合门户_数字化校园_智慧校园建设方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