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 | 卓云智慧校园之1.4 网络带来的新世界-雷火电竞

 1.4.1 从结构化到非结构化

结构化社会是相对层次和关系清楚的社会,非结构化社会是层次和关系凌乱的社会。

互联网出现的这二十多年,也正是社会经济发展极其迅速的二十多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二十多年来从商品匮乏到商品过剩,从制造业薄弱、凭票供应商品到第一制造大国、商品过剩,恍若隔世。如今,中国的网络基础设施、网络活跃人口和应用领域发展也在全球首屈一指,已经形成的庞大市场和市场中的消费主体,基本上都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长大。未来潜力无限。

从农业社会开始,社会总体结构就显现出金字塔权力结构的特征。只是那个时代的生产力还不够发达,还不能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金字塔权力结构(例如中国的周天子分封制度、欧洲的城邦制度,严格上并不是金字塔权力结构)。但从工业社会开始,因为工业生产的组织特性(尤其是以福特流水线为代表的近现代工业),以及通讯能源等领域的科技发展,金字塔权力结构才正式成型。

金字塔权力结构具有集权、高效的特征,在工业社会中如鱼得水,如今已经成为人类组织的主要方式。在金字塔权力结构的发展过程中,诞生了管理学,以及以工业生产管理为核心的一系列学科(例如人力资源)、体系(例如 iso 标准体系)、工具(例如erp)。

但是,随着网络的崛起,这一切发生了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数字工具和通讯变得高效率和简单化,让连接变得简单且更低成本。这一变化导致金字塔结构的简化,在企业被称之为“扁平化”。数字工具让单独人的能力获得增强,传统的一个人最多管理八个人的定律7被改变。通讯让管理的及时性更高,且不再受距离的限制。不仅管人如此,管事也是如此。

第二个变化是信息传递的速度更快、信息更多更复杂了。这一变化导致面向问题的决策速度要求更快。在网络上出现的网络舆情,大多都是在短时间发酵成型,进而不可收拾。减少管理层级、决策权力前移是企业界的应对方案,有很多企业在探索,有成有败,谈何容易。

第三个变化是依附于网络基础设施的个体独立性越来越强。网店、直播、网红、自媒体、游戏人等等现象,就像因为电视媒体的产生而诞生的众多明星一样,因为网络基础设施诞生了更多的独立个体。这种现象不会昙花一现,而只会越演越烈。

越来越多的力量正在冲击传统的金字塔结构。

金字塔结构的社会是典型的结构化社会。从技术角度非常容易理解:结构化的社会管理容易,便于查找和替换,耦合性和依附性比较高,可组织特征非常明显。非结构化社会则刚好相反。生产力进步是社会非结构化的基础,而网络是社会非结构化重要的导火索和推手之一。

1.4.2 重新定义生命的意义

当人类的基础需求满足之后,更高层次的需求成为社会生产力满足的对象。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生存和安全的需求是基本需求,社交和尊重是较高的需求,自我实现是最高需求,需求从低到高渐次改变。基本需求偏向于物质需求,而高层次需求则偏向于精神需求。

现在的老年人倾向于消费实在的东西,偏向于物质需求、基本需求,这与那个年代物质匮乏所建立起来的价值观有关。伴随网络成长的一代人,物质上大都充分满足,他们的消费将倾向于虚拟的精神消费。典型的精神消费,例如追星、游戏、社群、网恋等,这种消费正在从物载的精神消费(例如奢侈品)向精神消费转移。

精神消费的典型产品类型是虚拟世界消费,例如网络游戏(其实网络社交也是一种广义上的网络游戏)。虚拟世界的商品具有高投入、理论上无限复制的特征,未来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也是资本趋之若鹜的领域。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可以推断人类需求的提升,必然是从物质走向精神。生存和安全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不同族群、不同人之间的差异不大。当人类满足了基本需求后,必然会追逐更高层次的需求。而更高层次需求大多偏向于精神需求领域,族群和族群、人和人之间的差异非常大,这种差异就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机会。

当人类在生存线上活动的时候,没有功夫去研究更高层次的需求,一旦开始研究高层次需求的时候,生命的意义这个命题就一定会被拿出来。

所以,未来的网络世界(至少对于从小伴随网络成长的人来说)将会很精彩。越来越多未曾出现过的,或者曾经出现过但被重新定义的东西将会出现在网络上,诠释它们可能就是诠释生命的意义。

1.4.3 重新看待知识的学习

对于学习,大部分人的观念恐怕是错的,比如“知识就是力量”。在读书学习是阶层权利的时候,知识就是力量,然而那个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所以要重新看待知识,这样才更容易理解教育。

对大部分人来说,日常接触的是“信息”而不是“知识”。信息与知识的差异在于是否规范化和体系化,或者是否有确然的目标作用。信息可能是各种表现,可能有各种目的,可能无所谓目标场合,但知识不然。知识是场景、有目标的认识,是在一些前置条件下相对确定的信息。

对于当今信息泛滥的社会而言,信息太多且不可甄别,大部分时候我们是根据信息提供者的信用来判断信息的价值,以及是否是“知识”。遗憾的是,这种信用判断在当今失效得厉害,很多时候是无法评判的,或者说已经到了“信用”不好界定的时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信息增量太大、没有人能够有通行的答案,权威就变得不太权威了。

知识与智慧的差别在于,智慧是实践性的知识,也就是说当知识真正被灵活使用的时候,就是智慧。但是能够被实践的知识毕竟是少数,所以智慧就显得更难得。一般而言,智慧会被另外一些词汇代替,比如在某个领域的经验,不过智慧要高于经验的内涵,智慧是可以被举一反三的经验。

未来的人类,信息获得越来越容易,甚至只要有兴趣,各类知识获取也只是投入的时间多少而已。

但智慧如何获得?将成为教育最大的问题。

1.4.4泛在学习的内容和形式

在知识垄断的时代,学习知识不仅是获得知识的手段,更是一种文明传承的仪式。但在知识很容易获取的时代,学习将被重新定义。这一点类似供求关系的变化。

人类的学习,经历过几个阶段:无意识学习(原始学习方式,源自亲人和劳动过程,包括学徒方式)、有意识学习(有专门场地和师门的师徒相传地学习)、系统性学习(有专门教材和师资,由国家意志强制且分门别类的现代教育体系),未来将会进入到新的阶段:意义性学习(激发天分和兴趣,帮助每一个学习者构造自己的“生命意义”)。新的阶段将是教育的高级阶段(不是指学习的内容和形式,而是指学习的目的上的“高级”)。“无意识学习”和“有意识学习”两个阶段,偏重于人类的生存和实践,而“系统性学习”偏重于社会力量协同,“意义性学习”则偏重于“生命消费”。当然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多向性但有某一种偏重,其本质都是文化传承(更高级的说法是文明传承)。

仅就现代教育而言,也非一成不变。从个体角度,总结起来便是从理论学习到技能学习、从技能学习到兴趣学习、从兴趣学习到意义学习的变化过程。值得一提的是,过去教育模式中的初级到高级(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研究教育等)在未来可能会更早地被分离,少部分人将偏重创造性研究的学习、成为这个世界的神人,而大部分人将偏重消费性存在的学习、成为这个世界的普通人。但无论哪一种人,都会面临从技能到兴趣到意义的学习变化过程。

在上述变化过程中,其实也在诠释学习二字。是继承知识、是演练智慧,学习的结果不是满腹经纶,而应当是拥有智慧、能够处理未知的事物。未来的学习,将成为人类的需要,将会体现出另一种状态:从学到习、从能到趣且伴随终身。

伴随终身的学习将是未来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是随时随地随人随事的学习,也可以说是社会学习系统。相对应社会教育也将是未来重要的发展领域,而且社会教育反过来将极大地影响系统性教育。

1.4.5 认知需求驱动教育变革

学习是个体行为,而教育是群体行为。社会变迁过程中首先出现的是学习方式的变化,进而引发教育方式的变化,也就是认知需求驱动教育变革。

当下教育体系并非认知驱动的体系,而更多侧重于文化传承和社会协同。但应该看到的是,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的深入应用,社会生产和服务的自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过去以研究为目的的教育还没有明显感受,但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正在受到严重挑战。并非是就业变得不容易了,而是教育体系难以满足就业的需要,仅从就业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已经失败了。

无论是研究性的教育,还是应用性的教育,其本质都是认知性的教育。所谓认知,是了解和理解目标事物,进而推演事物的未来。认知的了解阶段,适合建立普惠性的教育体系,但到理解和推演阶段,普惠性的体系很难胜任。究其原因,认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内心活动,同一客观存在对不同人来说并不相同,它是分歧的原因,也是创新的源泉。

人类在追求自我的过程,就是人类发展的过程,演绎这个过程就会发现,人类实际上一直在追求的是选择的自由。当社会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时候,从表象上看人类在追求生存,进而活得好一点;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例如当下的水平),选择的自由将成为追求的重点。学习的选择是一种认知的选择,当然也需要自由。所以对当今的高等教育而言,应对学生认知什么、认知到什么程度的选择,已经成为必须应对的课题。我们看到很多大学生不点名不上课不考试不看书就是不认同被选择的认知的典型。

实质上,真实的自由并不存在,至少在大学阶段是不存在的。学生所理解的认知选择自由,是被引导的结果(甚至说每一个人的认知选择都是被引导的结果),而如何产生这种引导的结果,就是激发认知能动性的关键,也就是学习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现有大学体系的学科设置、教育模式都是制约学习的因素,需要改变且亟待改变。

基于上述理由,教育的基本思想应当做出从教到学从教到育的转变。学生的认知从来就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学习是一种需求意愿,找到为什么学学什么学到啥程度,将其变成学习者在自由状态下的选择,那么学习的动力自然就有了。相应地,这个时候的只是答疑解惑、引导方向、给出资源,而的行为是积极主动的。这种转变,是教育思想的转变,也就是不仅要,更要的本质是策划和引导出认知的自由选择。目前大学的低年级不分专业,是一种非常好的探索,再加深入且有很好的辅导制度,就有机会形成上述的转变。

教育发展的过去,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普及教育,而现在要做的事情是从普及教育到差异教育,未来要做的事情是从差异教育到意义教育

相对应随时随地随人随事的学习,在教育系统中也需要做出从特定时间到随时教育、从课堂教育到随地教育、从批量教育到个性教育、从知识教育到实践教育的转变。

人类正在面临的看起来是工作需求的学习,而所有教育体系也是为工作需求而搭建的,但实际上人类同时还要面对的是消费需求的学习,也就是还需要搭建生命意义的教育系统。

在过去,生命意义的教育系统主要是由神学来完成的,各种宗教活动,其本质上就是教育活动。但是,各种宗教的生命意义诠释差异非常大,且未来也很难看到有统一的迹象,所以主流教育必须诞生一种能够诠释生命意义的体系,来弥补人类学习需求变化时所出现的真空地带。

生命意义的教育,将是社会约束性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教育界最重要的责任。


智慧校园一卡通系统_校园电子一卡通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