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 | 卓云智慧校园之大学信息化的忧伤-雷火电竞


中国大学的信息化工作,已经开展了二十多年。

然而真细究起来,这项工作却很让人头痛。二十多年来, 互联网从无到有,直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大学信息化工作,却仿佛还是那些事,周而复始、原地踏步。

前几年,笔者和一位大学副校长闲聊,他说了一句:这些年钱真没少花,可是信息化工作除了上网,就没啥东西了。当然,这位校长并不主管信息化工作,可能也不了解信息化工作的内容,也可能这些年情况已经改变了。但是,作为一个用户、一个旁观者、一个大学领导者,如果对信息化的感性认识如此,就值得从业者深思了。

当然,原因很复杂。

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麻烦。巨大的上网流量和网络安全问题,导致仅仅上网这一件事,投入就是个无底洞。更何况在校园网上还有无数的应用在跑,有无数的系统正在建设之中。而伴随着用户意识和见识的不断提升,涌现出来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再加上近几年不断调整的教育政策,这一切都需要信息化的支撑。

于是,大学信息化工作疲于奔命,资金却捉襟见肘。一方面,想要做好就得有预算,要多花钱。另一方面,花钱了就要见到成果,不然各方面都会不满意。但是,信息系统的建设,从来就不会一蹴而就。在时间与成本的交织中,信息化似乎走进了一个困境。

除了上述的问题,这些年技术和需求的快速变化,也在困扰着信息化工作者。总结起来大概有三点:

首先是基础设施,网络连到了头、却总也看不到头。

基础链路、网络和安全、数据中心,该做的都做得差不多了,但不断升级的需求,却让投入变成了无底洞。

下一步到底怎么做?

 

如今已经不是二十多年前,联网就算是高技术。如今的网络已经铺天盖地。姑且不说 5g 腾飞在即,每平方公里可以支撑100 万个接入点,即便是现有的 4g 网络,资费也已经低得吓人。更何况还有遍地的 wifi,网络建设已经走到了尽头。当初信息化重头戏之一的校园网建设,看起来好像必要性已经不是很大了,因为网络无所不在。

数据中心是校园网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网络之后, 数据中心建设就是重中之重。从最初的中心机房,到后来的虚拟化、超融合、网络安全,乃至数据库、灾备,好像建设的差不多了。但是伴随着居高不下的网络安全投入、越来越多软件基础要求和云计算发展,云化却成为趋势。

得益于中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大学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大部分已经没有必要继续再做了。而且因为全社会旺盛的需求驱动,云化基础设施的使用成本正在持续降低。在大学中建设网络、数据中心和软件基础,也已经变得很不划算了。

尤其是网络安全方面,持续的投入让大学疲于奔命。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即使持续投入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倒不如直接使用云端资源,省时省力省钱,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腾出时间和预算来解决业务问题。

其次是软件系统,应用做到了头、什么时候才是头。

大学里的软件五花八门,既有科研专业软件,又有业务部门的应用系统,还有大学的管理系统,更有来源于上级主管部门、垂直学科的各种系统,甚至还包括网络应用。

应用软件各自为政,应该怎么办?

软件应用是大学信息化的重点,没有之一。从信息化的初衷看,就是要提升效率,解决那些用人工很难解决、解决不好、解决不了的问题。例如排课系统,二十多年前就是大学信息化的重点工作,至今仍然是。

但问题是,每个大学、甚至一个大学的每个部门都有自身独特的需求,各有职司、没办法统一。于是乎,原本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美好愿望,就成了笑话。因为管不了、也服务不了。

应用建设初期,很多大学试图用统一数据来统一应用场景,但无一例外都铩羽而归,留下的只是传说。更要命的是,在大学应用发展过程中,很多软件服务商没能坚持下来,以至于很多应用软件没有了服务、也没办法升级。甚至有的学校在不得已更换系统的时候,连数据都无法迁移。

尽管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信息技术公司前赴后继地冲进这个市场,但是各公司的产品,绝大多数还是在做具体的应用烟囱。迄今为止,这个领域并没有什么王者。

再次是建设方法,架构错过了头、怎么做也不对头。

 

基础设施的结构就不说了,既然有云化的思想,就自有人能够提供亚洲电竞先驱的解决方案。管理决策的顶层设计和应用架构才是最大的问题。

前二十年互联网的发展,其实发展的是消费互联网。以个人信息消费和商业、金融结合的互联网,在过去二十年取得了长足进步。反观大学信息化,则是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相对而言落后了很多。

按照传统大学的建设方法,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逐次开展,新技术应用起来非常困难。一是系统建设周期太长,二是应用复杂、交付困难,三是服务保障要求很高。这就导致了新的信息技术很多,但却很难真正用上,即便是现在用上了,很快也会成为老技术。

对于大学这样走在科技前沿的机构,投资跟不上,或者应用建设速度不够快,还好理解。但在信息技术上的落后, 却很难让人接受。

为什么会这样?

卢梭说:人类走向迷途,往往不是由于无知,而是由于自以为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仅从信息化现状来思考信息化的困境与问题,很难看清楚自然也很难有答案。既然如此,不妨换个思路来看信息化。

以下是本书基本思路和概要说明:

本书的第一章,用了很大的篇幅,试图表达三个支撑本书逻辑的基本观点:一是教育是人类文明传承的手段,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二是科技发展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在推动教育的发展;三是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正在改变社会结构,也在改变教育的方式。阅读这部分内容, 如果缺少基础知识,也许不是很好理解,不过即便略过也不影响本书的主体。

第二章写的是信息化的历程,也许从事信息化工作的读者,更容易代入,或许还会心有戚戚焉。这部分是后面观点的背景资料,如果对信息化兴趣不大,也可以略过。

第三章到第五章是本书的核心部分。笔者试图用系统科学、生态思维演绎大学及大学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推演面对未来的思路。进而从人类社会的价值思辨、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和互联网产品的思维方式,推演大学信息化应当秉承的价值观:以人为本。然后提出了本书的亚洲电竞先驱的解决方案:微生态·新中台,并描述了中台概念和新中台的差异,以及新中台的构造方法。第五章涉及到不少技术概念,可能会给非信息技术背景的读者带来一些麻烦。不过,即便是不懂其中的名词,也不影响看懂书中表达的意思。

第六章是笔者对大学未来的一些思考。大学将会遇到的挑战,以及应对的思路是什么。一家之言,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未来都是未知,但总是有迹可循。

第七章则是我对现在风靡一时的大数据,以及大数据在大学中应用的一些看法。教育总归是要回到人类文明发展中来,并不能独立存在。所以教育大数据也必须适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为人类文明服务,而并非仅是技术问题。

阅读本书建议读者采用的方法:

 

这本书所说的新中台,是相对于阿里巴巴提出的中台” 概念而言的。这个概念偏于战略,但又有技术特征,三言两语不太好说清楚。如果读者急于了解概念,可以先读 5.2.2 5.2.3。不过即便不了解概念,也不影响其他部分的阅读。

读这本书,取决于读者的目的。如果只关心信息化的具体操作方法,则读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章就够了。如果对教育的趋势有所思考,建议看看第六章和第七章。如果想了解本书的逻辑基础,则一定要读第一章、第三章。

这不是一本技术书,事实上笔者也在努力把它写成一本非技术书。尽管书中会提到一些技术词汇,涉及到一些技术发展前沿,但考虑到这本书的阅读者,或多或少与技术有些关系,所以也就没有刻意避讳技术字眼。书中所涉及的专业词汇,笔者尽可能用通俗的方式提供了备注,也许未必专业, 但尽可能容易理解。不过,即便略过这些技术字眼不看,也不影响本书的思维,想必也能开卷有益。

本书虽然提到了大学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但并没有展开描述。笔者以为,未来的技术、服务和商业模式,趋势必将是以云计算方式提供服务来取代自建系统。所以,书中讨论的信息化,假定基础设施已经完成了云化,无论是公有云、私有云又或者混合云。本书的思路是专注于在云上建设的应用生态体系。

这本书的内容涉及面很广,书中有很多观点和名词可能是笔者首创。之所以思考大学信息化却夹带了很多不直接与信息化相关的内容,是因为笔者有一个观点:

解决问题依赖于解决者的思维框架、价值理念。虽然方法和工具很多,但唯有适配思维框架和价值理念的选择,才是对的选择,因为事情都是人做的。世界仍然是那个世界, 可是思维和视角却决定了不同的人感知不同。

 

现在,回到重新思考大学信息化这个正题。让我们开始换个视角,把镜头拉长一些,转换时间和空间,从人类文明中去寻找大学信息化的答案。

                                   智慧校园_智慧校园建设方案_移动校园_校园大数据平台_智慧高校_卓云科技

网站地图